修繕祖廳 兒孫事不推給政府做
福州新聞網8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劉琳/文)9日是星期天,43歲的福清江鏡鎮岸兜村民陳行芳一大早就來到祖厝——昌電昌湖祖廳維修工地監工,跑上跑下,一會兒就滿頭大汗。他笑著說:“大家選我做理事長,在其位謀其職,更何況是自家事。” 據了解,今年6月成立的昌電昌湖祖廳保護理事會,是福建農村農民自發成立的第一個家族保護古厝機構。 岸兜村,位于福清市江鏡鎮,元代置村。晚清,陳昌電、陳昌湖兄弟沿著海上絲路到印尼經商,與當地人合作有成,寄錢回鄉營建祖廳。祖廳占地600余平方米,四扇三進,二進有二樓,極為精致。兄弟倆的兒孫散居在中國十余座城市及日本、美國、英國、印尼、澳大利亞等十個國家。 各級政府對古厝的重視和保護,進一步激起了陳家人的責任感。陳行芳說:“自家的古厝,不能光等著政府來保護來維修,我們應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大家很快達成共識:家族籌錢修祖廳。但海內外的不少陳家子弟事業在身,難以分身分心修古厝,于是決定成立理事會,選出理事長、理事和監事,具體負責維修和營運古厝。 陳行芳2001年赴英國經商,2016年回鄉打拼,懂經營,又熱心。分布在海內外的陳氏子弟將修祖廳的捐款寄給他,他和理事會的理事商議后組織維修,監事負責監督。 在祖廳大門外,記者遇上正要去祖廳幫忙維修的陳行恩。他生有三子,一個在日本,兩個在美國,父子四人為修祖廳捐了7.3萬元。陳行恩說:“我兒子是在祖廳里聽著昌電、昌湖兩位祖爺爺的故事長大的,都很能吃苦,所以才小有成績。”在他心里,祖廳是家族的根。 72歲的陳明文是理事會監事,他帶著兩個兒子為修祖廳捐了7萬元。記者采訪時,他正帶著老伴李華云在工地檢查施工質量。他說自己當不當監事都會盡力幫著把祖廳修到最好,“只有這樣才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兒孫,也對得起自己”。 談到祖廳修好后的用處,陳行芳說要給在異鄉的孩子辦喜事用,讓他們知道根在這里,還要在這里辦家族名賢展示館,請老人來講家風家訓。 江鏡鎮黨委書記林忠強說:“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激發農民保護古厝內生動力,農民都有了自覺性,古厝就能閃閃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