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年,“送王船”成功申遺 系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遺項目 “送王船”活動在何厝舉行。記者 唐光峰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葉子申 劉宇翰 通訊員 蘇華琦)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送王船”是以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更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業界認為,“送王船”的成功申遺,將有助于向世界推廣閩南文化、中華文化。 中馬視為共同遺產 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據悉,“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也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廈門一直重視“送王船”習俗的保護和傳承。在廈門,思明區廈港、何厝、塔埔,湖里區鐘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滄區鐘山、石塘、蕓美、新垵、溫厝、海滄社區,同安區呂厝,翔安區后村等14個社區、村落等都保留著這一民間習俗。 2005年12月,“廈門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6月,“送王船”被列入廈門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6月,由廈門市申報的“閩臺送王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歷經五年互通合作 記者了解到,中馬聯合申報“送王船”萌芽于2015年。當年7月,“馬六甲海絲文化論壇”舉行期間,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結為友好協會,雙方會長陳耕和顏泳和前往馬六甲怡力社區勇全殿參觀訪問,了解到“送王船”也是馬來西亞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后,雙方萌生了聯合申報的意向。 2017年3月,馬六甲16個宮廟和廈門14個宮廟簽訂中馬聯合申報倡議書。2019年1月,中馬聯合申報工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兩國文化部門迅速組成聯合申遺工作組,開始封閉式集中進行申報材料編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材料。2019年12月,項目成功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期審核清單。到昨天,“送王船”終于申遺成功。 構建“民心相通”平臺 據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致介紹,特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是“送王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核心標準。 據介紹,在申報文本撰寫過程中,專家組將“送王船”歸納為“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得到中馬雙方廣泛的認同。大家認為,“送王船”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維系人與海洋之間的和諧。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表示,中馬聯合“送王船”,構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