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世界見證了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是儒家文化的推廣者,是世界文化交融的促進者。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孔子課堂中方負責人、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前任中方院長喬建珍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近日,喬建珍接受人民網專訪,回望走過的路,她不禁感慨萬分…… 學習葡語帶來很多收獲和喜悅 1984年,喬建珍考入河北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前身),最初的專業是英語。三年后,機緣巧合下前往東北師范大學學習了兩年上古史。1989年,喬建珍畢業后留在母校教英語。跨學科的知識面,為她日后在孔子學院的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9年,河北省和巴西戈亞斯州要建立友好省州,借此契機,河北省有關部門想要培養一批葡萄牙語翻譯人才,喬建珍就被學校派往北京學習葡語。 “學習葡語的過程非常快樂,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的一年讓我感覺這是冥冥之中的緣分,讓我與葡語從此結緣,也給今后的教學工作撒下了種子。”喬建珍說。 當時,喬建珍就有在母校開設葡語專業的想法。經過多年嘗試和努力,學校先開設了葡語的選修課。“選修課的一個學生還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時候去里約做了志愿者。”喬建珍說,“葡語給了我很多驚喜和收獲,只要你熱愛不放棄就一定可以堅持下去。” 將中文納入里約州公立學校課程意義重大 經多方聯系,巴西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與河北大學建立了里約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巴西第三所孔院。成立之初,孔院需要一個會葡語的中方院長,2010年,喬建珍被推薦參加中國國家漢辦的面試,并順利成為中方院長。2012年4月,喬建珍離開河北奔赴里約上任。她是巴西11個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中任期最長、也是唯一會葡語的一位。 喬建珍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生活,并立刻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對于中國文化,普通巴西人可以說是寡見鮮聞,學生也是一知半解。“當時學校圖書館里只有6本和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書籍,學生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在里約孔院任教的八年里,喬建珍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還為中巴兩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多貢獻。2013年,她和里約州時任州長簽署了合作協議,將中文納入里約州公立中學的正式課程。一年后,里約葡中雙語學校舉行了揭牌儀式。“中文被正式納入里約州公立中學的課程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件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些學中文的學生是中巴關系的未來,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喬建珍說。 2020年初,喬建珍卸任巴西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職務,轉崗至同在里約州的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和河北師大共建的孔子課堂。從巴西回國后,喬建珍又回到母校河北師范大學繼續任教。今年,河北師范大學葡語專業本科正式獲批,終于圓了喬建珍多年以來的一個夢想。喬建珍表示,希望在教師這個崗位上盡最大力量讓中巴教育交流更加充實,讓兩國民眾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 “作為一個多元國家,巴西非常開放和包容。因為不了解造成的誤解在所難免,只要友好溝通交流,中巴友誼定會歷久彌堅。”喬建珍堅定地說。 |